近年来,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文明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辉煌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成就作出总结概括,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论断。
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政治文明新形态最具中国特色;在政治文明新形态中,制度文明新形态最为根本;在制度文明新形态中,新型政党制度独具魅力。新型政党制度既植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又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创造性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一重大论断的同时,系统阐述了这一制度与旧式政党制度相比的鲜明特色和功能优势,深刻指出这一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为在文明比较传播互鉴中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新型政党制度指明了方向、谋划了蓝图、确定了重点。
一、在文明比较中坚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文明比较视野看,新型政党制度以协商对话代替选举至上,以合作共事代替对立争斗,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新的制度理念;以“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为特征的具有广泛参与的包容型制度,代替以阶级对立为基础而构建的汲取型甚至掠夺型制度,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增添了新的制度形式;以利益代表的真实性、广泛性、持久性超越虚假性、部分性、短期性,以奋斗目标的一致性超越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分歧性,以一核多元的包容性超越一家独占的排他性,以建立在广泛有序参与基础上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社会团结超越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的社会撕裂,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新的制度效能。对于这样一种将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步性和时代性、一致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的好制度,我们要有充分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实践自信。
二、在文明传播中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
当今世界,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而言,挨打、挨饿的问题已基本解决,现在面对的是如何解决挨骂的问题。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党政治模式。这项制度要真正立得住、行得稳、走得远、说得响,一方面要靠实践有效,即用事实说话;另一方面要靠逻辑自洽,即用道理说话,尤其需要建立一套自己讲得通、别人听得懂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具有公信力、感召力、说服力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讲好我国多党合作的故事,已作为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基于本国国情、以自己的方式对政党政治这一普遍性问题作出的回答。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有效性与适应性。我们有理由也有底气把这一制度背后的各种道理尤其是它的中国性与世界性或者说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说清楚、讲明白,积极宣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和特点,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在文明互鉴中永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活力
中国政党制度是一种新型政党制度,但并不是特殊的完全无法与其他政党制度进行比较和对话,其背后仍然具有政党制度的一些共通性。新型政党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来认识和把握这一制度,看它是从什么样的“土壤”中孕育和产生的,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另一方面,新型政党制度的共通性则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比较的视野。从纵向比较维度看,要对多党合作制在原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实践经验和最终中断的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从横向比较维度看,对于国外政党制度理论和实践中的糟粕和精华,要注意辨别,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有针对性予以扬弃。对于其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总体要求,以一种开放心态予以关注、研究和借鉴,使之成为我们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资源。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