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喜简介 1940生于河南洧川。196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日本大阪水墨画研究会顾问;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出版有《王成喜画梅集》等20余部画集及技法专著。曾在日本、德国、马来西亚、加拿大、新加坡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
我1940年出生在河南省洧川县(今尉氏县洧川镇)城内的一个农民家庭。
洧川的古老和它那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每一个洧川人引以为自豪的。据旧志载:“洧川乃古黄帝之墟。”那清清的双洎河水,那肥沃的土地,古往今来,孕育着世代勤劳、朴实、智慧的父老乡亲们,也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洧川文化。其中最使我眷恋的是人们的奋斗精神、民风的淳厚和对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崇尚。
洧川人过年过节或遇喜庆大事,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堂屋中央挂上《松龄鹤寿》、《威震山林》、《梅兰竹菊》等中堂,在字画的前面摆上神像和祖宗牌位。大门两边贴的对联似乎更有竞赛的性质。每逢大年三十,总有满街的人挨家挨户参观、品评,从书写的内容、撰句到书法的优劣都是人们评论的话题。穷苦人家哪怕卖掉一筐白薯或舍不得吃的鸡蛋,也要换回副对联或字画,把破屋清扫干净,恭恭敬敬地和祖宗牌位摆在一起。就是穷得揭不开锅的人也不会过年不贴春联。真的无奈,也会有人送副春联给他贴上。仿佛没有这些“艺术品”,就不像过年的样子,也注定来年不会有好运似的。记得我小时候,就常听母亲说:“过年了,墙上光光的什么也不挂,明年要霉气的。家里还有筐萝卜,去卖了换副对子吧。少吃点饿不死,不贴对子咋过年呀。”人们在茶余饭后,也常常议论谁家的中堂画多么了不起呀,梅兰竹菊为什么叫四君子呀,谁的字写得最好呀……如果哪个学生的画画得好,毛笔字写得好,大家就会视其为“明星”、“才子”。我刚记事时,夜晚常常依偎在母亲怀里,听大人们讲述吴道子、王羲之及许多关于书画方面美丽动人的故事。逢年过节随大人们去各家拜年,对着墙上的神像和书画顶礼膜拜,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书画留下了不灭的神圣,也深深扎下了我走向书画艺术道路的根。
我对美术,对中国书画艺术,由崇拜热爱,进而追求探索,至今已有50年了。50年的艰辛曲折、苦苦摸索的创作实践中,我越学越觉得艺无止境,越学越觉得其乐无穷,渐渐领悟到其妙无穷,其意无穷;越学我也就越明白,为什么多少年来,我的家乡人,我们中国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对中国书画艺术推崇备至。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将书画艺术视为无价之宝?有的人甚至挤出有限的生活费购置书画作品置于明堂,是因为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因为这些作品给他们带来了美,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安慰和愉悦,也给他们种种教育和启迪。我认为,作为一个有个性的中国画家只有将自己、将自己的作品和社会、和千千万万的读者连在一起,才能取得社会的回应,才会成功。因为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仅是抒发自我审美情趣和感情,它也是属于社会的,还应负有社会的责任。只有深刻的反映时代,得到大多数人共鸣的作品,才能在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益上都取得成功。
家乡人在艰苦的生活中迸发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喜欢一切蓬勃向上的东西,一日劳作之后,哪怕在高粱地里唱出的歌,也透着浑厚、高亢,这不灭的生活印记造就了我的审美情趣。我心目中的美是一切清新向上、鲜明生动、和谐愉悦、生机勃勃的东西,在看了或听了之后,能令人回味,从中能得到启迪和思考的东西。我努力去追求这种感觉,我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这种美。无论创作什么题材,从形象、构图、色彩到笔墨趣味以至意境,我都苦苦探索尝试着。然而达到完美的境界谈何容易。这个过程绝非在短暂的时间中可一蹴而就,即使是穷我一生心力,也尚难达到。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的不足,也越坚定自已选择的方向是对的,我还要充满信心地追求下去,去创造我心目中的清新向上之美、和谐愉悦之美、生机勃勃之美,奉献于世。
小窗细嚼梅花蕊 吐出新诗字字香 90cm×49cm
十分春色 120cm×68cm
九喜报春图(王成喜为迎奥运而作) 340cm×120cm
雪助香 60cm×23cm